即墨花边传统手工技艺由鲁绣衍生而来,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,是中国传统织绣工艺品的典型代表,在国际上素有“抽纱瑰宝”的称号。
19世纪末年,欧洲抽纱工艺传到中国,对即墨花边的改良,乃至定型产生了重要影响。清光绪十九年(1893年),英国传教士詹姆士·马茂兰和他的妻子来到烟台,创办“仁德洋行”,兴办培训学校,组织学习欧洲抽纱工艺,传播编制技艺。即墨人卢忠溪、于德和先后到烟台学习花边编制工艺,并掌握了“棒槌花边”和“钩针花边”等多种花边编织方法。回乡之后,分别创办了“裕民花庄”“德记花庄”。卢忠溪、于德和经过学习实践,吸收鲁绣传统织法,把原来用细线做的花边实样,改进为21/4线制作,一直沿用至今。经过改进后的这种花边层次分明,更具立体感,且更加适合即墨当地绣工制作。
随着“手拿花边”的流传发展,许多民间艺人在加工制作过程中,不断吸收当地摆线匀、无破头的“锁小扣”等刺绣工艺特点和针法。由于这种工艺针法演变形成于即墨民间,人们就把这种针法制成的花边称为“即墨手拿花边”,也就是“即墨花边传统手工技艺”的雏形。
此后,几代即墨手工艺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,通过不断创新,逐渐发展形成了品种繁多、用途广泛、绚丽多姿的“即墨花边”。即墨花边制作技艺形成后,很快便在广大农村妇女中流传开来,发展成为一项主要的家庭副业。在长期发展进程中,尽管产品的花样不断推陈出新,但其原始的手工编织技艺没有丝毫改变,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纯手工技艺。
即墨花边是一种单线织绣的花边,主要采用21/4、21/6、20/4等不同股数的丝光线和优质亚麻布、棉布及各种机制小带为原料;集锁、编、织、缠、拉、露、镶等20多种工艺和80余种针法为一体,达到平、薄、光、匀、齐、净的工艺技术要求。